中国在几世纪前就已使用这项技术。矿工把银矿石磨成粉,铺撤在平坦的石头空地上,用钉耙将粉末与盐水、硫酸铜及汞混合,最后形成坚硬的块状物。人、骤与马在块状物上来回踏步,藉由压力使其产生复杂反应,并且缓慢地促使汞与矿石中的银结合,形成带有黏性的汞合金。工人用水浇灌块状物,把汞合金以外的东西冲洗掉,然后将汞合金刮进布袋里。一段时间之后,原本松散结合的汞与银开始分离;汞是液体,于是从布袋中渗出,留下一整袋纯银。在看了整个提炼过程之后,总督弗朗西斯科・托雷多夺取万卡韦利卡饭区进献给国王,他安排他所谓的「世界上最重要的联姻,把万卡韦利卡山与波托西山结合在一起」。
总督知道,只要汞能源源不绝地开采,银矿区就不需要仰赖印第安人的技术,这意谓着西班牙人可以把原住民当成纯粹的劳动来源。安地斯山地民族有集体工作的传统,印加帝国运用这项传统兴建了广大的道路系统。总督托雷多仿效印加的做法,他强迫原住民每星期派遣一定人数的男子到银矿区与汞矿区,做为一种上缴的贡金I起初,波托西与万卡韦利卡两个矿区每星期各有约四千人工作。矿场主每年也进口数百名非洲奴隶,不过与原住民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据说,两个砺区总共杀死了三百万到八百万人,这是过于夸大的说法。不过这里的条件确实非常恶劣,尤其是万卡韦利卡。

汞皱场的入口是一道巨大的拱门,山壁上凿切出壁柱与王室纹章。进到里面,地道很快变得十分狭窄,四向延伸宛如水母的触手。烛火系在额头上,印第安人在空气不流通的窄道里拖拉矿石。地底的热度使汞蒸发出一种作用缓慢的毒气,因此工人就在致命的蒸汽里蹒跚工作一整天。即使在温度较低的矿区,工人用鹤嘴锄不断地开凿,也会产生含有汞、硫磺、碑与硅的热气。其所造成的影响不难想象。工人每两个月轮班一次,一年通常有几次在地道里工作的机会;在地道里工作之后,许多民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进到汞矿区,甚至狠下心来弄残孩子的身体,使他们不用到矿场服役。
万卡韦利卡的硼石在陶制的锅炉里冶炼;汞不断煮沸,然后浓缩在锅炉内壁上。如果还没冷却就打开锅炉——急于进行下一道提炼程序的砺场主经常坚持这么做——结果就是扑面而来的汞蒸汽。无数检査官员要求国王关闭万卡韦利卡硬场,但国家利益永远被优先考虑,毕竟白银的需求太大了。随着矿井往山里开凿的深度不断增加,检査官员也要求国家必须开凿通气井。第-口通气井居然在八十年后才开挖。一六0四年-负责挖坟的官员表示-矿工的尸体腐化分解后,往往留下一滩汞。
无法开采到配额,就会遭到鞭子、棍棒与石块伺候。反奴分子对于这种状况感到惊恐,他们抨击波托西已成了「地狱般的洞穴」。「二十名健康的印第安人在星期一进了矿坑,等到星期六出来,有一半已成了残废」,一名愤怒的教士在写给西班牙王室书记的信上说道:基督敎的领袖怎么容许这种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