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灯塔行

库道 库库 367浏览

宁静的河水缓缓流过圣多明各,也就是多米尼加共和国的首都。河的西岸残留着殖民城镇的石头遗迹,包括哥偷布的长子狄亚哥(Dieg。coksn)的宅邸。河的东岸耸立着一座巨大的装饰混凝土高台,这块巨碑高一百零二英尺,长六百八十九英尺。这座建筑物是Far。a COM •也就是哥伦布灯塔。称为灯塔是因为建筑物顶端装设了 一百四十六盏四千瓦灯光。这些灯火完全朝上,当灯火全开直冲天际乏时,邻近的万家灯火顿时显得黯淡无光。

这座灯塔如同一座中世纪教堂,从上方看就像个十字架,它有着长的主殿,往两侧伸展出短的翼廊。在中心交会处放着一个水晶保险箱,里头是一个华丽的黄金大理石棺,据说哥伦布的遗骨就在里面。(这个说法有争议•,在西班牙的塞维尔,另一具华丽的大理石棺据说也放了哥偷布的遗骨。)

除了大理石棺之外,还有一系列来自各国的展示品。我不久前造访此地,发现这里的展览绝大部分集中在西半球原住民身上,把他们描绘成被动接受者,对于欧洲文化与科技赏赐感激涕零。

显然,原住民很难接受这种历史观点,也不认同哥伦布的历史地位。有一群运动人士与

学者公开抨击哥伦布与他的作为。他们稲他残暴(以今日的标准来说,确实如此)而且有种族

歧视(严格来说’他不是—–当时尚未出现现代的种族概念)•,是无能的管理者(确实如此)

与无能的航海者(并非如此);是宗教狂热分子(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确实是)•,是贪婪的偏

执狂(哥伦布的支持者会说,所有野心家都会遭受相同的指控)。哥伦布的毁谤者指控他完全

不了解自己发现的事物。

一八五二年,哥伦布得到的是全然不同的评价,道明会一名著名的文人特哈达(Ancono’del

Monee y Tejada)在四卷本圣多明各史的第-卷末尾赞扬哥伦布「伟大、慷慨、令人缅怀与永恒」的事业。哥伦布每个行动都「赋予了伟大与崇高」,特哈达写道。难道「各国子民〔:::〕该永远感激他吗?」特哈达提议,最能感念他恩泽的方式,就是竖起一座巨大的哥伦布像,「如同罗德港的巨人雕像」,由「欧洲与美洲所有城市」出资建造,这座巨像将展开慈爱的双臂环抱着圣多明各,西半球「最醒目与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座巨大的哥偷布纪念碑!对特哈达来说,这个想法的价值确然无疑:哥伦布是上帝的使者,他的美洲航行完全是「天意」。尽管如此,建造纪念碑几乎花了 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耽搁有部分出于经济因素;西半球大部分国家太贫困,无力在遥远的岛上出资建造巨像。部分则基于对哥伦布与日俱增的不满。如今我们知道西班牙岛上印第安人的命运,批评家质疑,难道我们还要建碑来纪念哥伦布远航吗?从他的行为来看,这座纪念碑中心的黄金箱子究竟装着怎么样的一个人?

我们很难得到定论,即使哥伦布的生平已经算是他那个时代记载得最详尽的——最新版的哥伦布作品集厚达五百三十六页,而且还是小字印刷。

哥伦布终其一生,没有人叫他哥伦布。哥伦布在意大利热那亚受洗的名字,但他搬到葡萄牙时改名为crfssva coomb。在当地担任热那亚商人家族的代理商。一四八五年后,哥伦布由于未能说服蔺萄牙国王资助跨洋探险而搬到西班牙。之后,哥伦布就像一名坏脾气的艺术家,坚持用难以理解的字体来签名: 没有人确定哥伦布想表达的意思-但第三行使人联想到基督.马里亚与约瑟——前两行字母可能代表的是「我是至高救世主的仆人」

据哥伦布的私生子艾尔南形容,哥伦布的「体格比一般人来得健壮,少年白的他有着「浅色的眼珠」,鹰钩鼻与容易脸红的白皙脸颊。他的性格多变,情绪反复无常。艾尔南记得,虽然哥偷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但「他反对随意起誓或说出亵渎的话,我敢跟各位保证,我从未听见他以谁的名号起誓,除了『圣费尔南多』」。他的人生受到过度的个人野心操纵 ,或者应该说-受到深刻的宗教信仰指引。哥伦布的父亲是一名纺织工,过着举债度日的生活,这让他的儿子引以为耻;哥伦布刻意隐匿自己的出身,他的人生完全专注于建立自己的事业,希望能引起君王的注意,使他获得加官晋的机会。哥伦布的信仰总是热切,在长年徒劳地乞求葡萄牙与西班牙国王资助西航未果之下,他的信仰变得更加深刻。这个时期,哥伦布住在西班牙南部一个有着政治影响力的方济会修院里,此处深受十二世纪神秘主义者菲欧雷的尤阿金姆(Joachim di Fo’re)的愿景影响。菲欧雷相信,一旦基督教世界夺回数世纪前被从伊斯兰国家征服的耶路撒冷之后,人类将进入精神至福的年代。哥伦布认为,他从事航行获得的利益,不仅能增加自己的财富’还能实现菲欧雷新十字军的愿景。他预料,与中国贸易将使西班牙赚进大笔财富,「只需三年的时间,国王就能做好征服圣地的准备」。

这个伟大计划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那就是哥伦布对地球的大小与形状抱持的看法。小时候,我跟在我之前无数的学生一样,都被教导哥伦布是时代的领导者,当每个人都认为地球又小又平时,只有哥伦布相信地球又大又圆。我的四年级老师拿了 一幅蚀刻画给我们看,上面画的是哥伦布在一群向他叫嚣的中世纪权威面前挥舞着地球仪。一道阳光照耀着地球仪与哥伦布飞扬的头发相反地,他的批评者则蹲坐在阴影中,宛如罪犯一般。唉,我老师的想法实在太落于人后了,因为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学者就已经知道地球又大又圆。哥伦布可不赞同这两点。哥伦布不完全否定地球是回的。他认为地球不是完美的圆形,而是「像洋梨的形状,整体来说是圆的,只有在果蒂的部分稍微凸起,或者如同某人有一颗圆球,上面凸起一块类似女人乳头的东西。」在这乳头的最尖端,存在着「人间天堂,没有人能够抵达此处,除非凭借着神意」。(在往后的航行中,哥伦布以为自己找到了乳头,也就是现在的委内瑞拉。)

西班牙国王与女王并不在意哥伦布对世界形状的看法或天堂的位置,他们感兴趣的是地球的大小。

哥伦布眼中的地球圆周至少比地球实际周长少了五千英里。如果哥伦布的想法为真,则西欧与中国东部的距离——我们今天知道两地之间隔着大西洋、太平洋与陆地——将比实际短得多。

哥伦布对地球大小的看法引起君主关注。与其他欧洲菁英一样,君主也对中国富足与文化深厚的描述深感兴趣。他们垂涎亚洲的织品 ‘ 瓷器、香料与宝石,但伊斯兰商人与政府却阻挡了商路。如果欧洲人想得到亚洲的奢侈品,那么他们必须与数世纪以来和基督教世界交战的国家协商。更糟的是,威尼斯与热那亚这些商业城邦早已与伊斯兰国家达成协议,进而垄断了整个贸易商路。此外,与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想法特别不受西葡两国欢迎-因为这两国自从八世纪遭穆罕默德大军征服之后,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终于成功逐出穆斯林。而即使西葡两国愿意与伊斯兰世界合作,威尼斯与热那亚绝不会轻易让出特权。为了剧除这些不受欢迎的中间人•葡萄牙尝试开辟往南绕过非洲的航路——这是一条漫长’危险与昂贵的航路。哥伦布告诉西班牙国王•还有一条更快’更安全与更便宜的路线:那就是往西横渡大西洋。

事实上,哥伦布挑战了希腊博学者埃拉托斯持尼斯(Ermosmcncs )的说法。埃拉托斯特尼斯在公元前三世纪藉由一种方法确定了地球图周,科学史家克里斯(Robm crease)在二OO三年提到•这种方法是「如此简单而具启发性,即使在两千五百年后•每年全球各地的小学生都会重新操作一遍他的方法」。埃拉托斯特尼斯的结论是地球图周约有两万五千英里。欧亚大陆的东西宽度接近一万英里。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国与西班牙的距离是一万五千英里。欧洲造船业者与跃跃欲试的探险家都知道,十五世纪的船只无法航行一万五千英里的距离,甭说还要加上回程。

哥伦布相信自己已成功驳斥埃拉托斯特尼斯的说法。身为拥有技术与敏锐直觉的海员•哥伦布定期往返于非洲与冰岛间的大西洋东部海域。在旅程中-他曾使用一名水手的四分仪来测量经度一度的长度。他不知用什么方法说服了自己,认为自己的结论证明九世纪巴格达哈里发(ca一-ph)的主张是正确的,那就是经度一度的距离是五十六又三分之二英里(其实应该更接近六十九英里)。哥伦布将这个数值乘以三百六十,也就是图的度数,算出地球的圆周是两万零四百英里。将这个数字搭配上对欧亚大陆东西长度高估的距离,哥伦布因此认为横渡大西洋的旅程最短可能只有三千英里,如果从新征服的加那利群岛(Canary 2ands)出发,还可以扣除六百英里。西班牙船只可以轻松横渡这样的距离。

国王只能祈祷哥伦布是对的,他将哥伦布的提案交给由天文学、航海与自然哲学专家组成的会议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个个嗤之以鼻。某方面来看,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哥伦布•在颠簸的船上笨拙地使用四分仪,然后宣称自己证明埃拉托斯特尼斯的说法是错的,就好像某人在蛮荒丛林的小木屋里宣称自己证明地心引力不像科学家想的那样会拉扯铁块,因此人们可以用缝衣线将铁砧吊起来。不过,最后国王与女王还是力排众议——他们告诉哥伦布,就用缝衣线去试试看。

一四九二年登陆美洲之后,哥伦布自然认为他的想法已得到证实。国王很高兴,于是赏赐他荣誉与财富。哥伦布死于一五0六年,死时家财万贯,旁边还围绕着爱他的家人,尽管如此,他其实是郁郁寡欢地离开人世。随着证据显示他的种种错误——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地理发现——西班牙宫廷于是剥夺他大部分特权,并且疏远他。晚年的愤怒与屈辱,使哥偷布遁入宗教弥赛亚主义。他渐渐相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注定要向世界显示「新的天堂与尘世,也就是上帝在启示录中透过圣约翰陈述的事物」。在给国王的最后上书中,哥伦布表示,他是让中国皇帝改信基督教的理想人选。

转载请注明:库库道 » 灯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