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不太一样的族群:客家人

库道 库库 308浏览

从一六五二年起,军队开始进入滨海村落焚烧屋舍,拆毁墙垣,破坏祖先祭坛;家族只有几天的时间搬迁,除了衣物,通常他们什么都无法带走。所有民船都遭到焚毁或凿沉。未依规定迁离者,一律处死。「我们成了流离失所之人,」一部福建家族历史在回顾时写道。而另一部家族史也提到,民众「只是朝着内陆走,直到走不动为止」。「在辗转迁徙下侥幸未死之人,大量-散布在远近不等的区域。」持绩三十年的时间,从海岸线到内陆地区,最远达五十英里的距离,完全没有人居住。这是坚壁清野政策,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清军摧毁的是敌人的地盘,而非自己的。

对福建来说,沿海地区人口的疏散远比明代海禁来得苛酷。在一六三0年代,也就是在政局大乱与禁止贸易之前,每年至少有二十艘大型中国船开往马尼拉,每艘船载运了数百名商人。在迁界令公布后,数量减少到每年二到三艘,而且都是违法的。与明朝海禁一样,清朝将沿海居民迁往内陆,结果只是将白银贸易拱手让给倭寇。

结果,白银贸易全落入某个海盗手里,这个人就是郑成功。他生于日本,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信仰基督教的福建人。郑成功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海盗,因此他一辈子都生活在明朝法律约束之外。当清兵入关时,郑成功发觉倭寇其实比积弱腐败的明朝政府还来得可舞。他在南明政权底下担任海军将领,曾从海上对即将消灭南明的清军势力发动大规模攻击。乏后,他重操旧业,并且聚集了一支舰队。福建一名道明会传教士亲眼目睹,他估计,郑成功的船只大约一万五千艘到两万艘左右,「武装部队约十万人,加上必要的水手,以及八千匹战马。」以原门为据点,这座城市与月港只有丁江之隔,郑成功控制了整个东南沿海——他是名副其实的海贼王。

马尼拉的商人没有别的选择,他们于一六五七年恳求郑成功收购他们的白银。当郑成功的船出现在马尼拉港口时,加雷翁船贸易再度重启。或许是因为分神于对清战争的缘故,郑成功很晚才察觉到两件事:第一,除了他以外,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没有别的来源可以取得丝绸与瓷器;第二,他是拥有强大武力的海盗头子。直到一六六二年,他才派了个道明会传教士穿着华丽的袍服,装扮成帝国使臣的样子,到马尼拉要求贸易条件变更。跟以前一样,西班牙人愿意给他所有的白银。以此为条件,郑成功答应饶他们一命。在惊慌之下,西班牙政府决定将所有在菲律实的中国人驱逐出境。中国人拒绝离境,并且在帕瑞安堆起街垒。还是跟过去一样,西班牙军队强力围捕中国人,进行屠杀,并且把剩余的人塞进船里,让他们离开马尼拉。这个预防措施事实上证明毫无必要;因为就在两个月后,郑成功出乎意料地死亡,死因或许是疟疾。之后,郑成功的儿子忙于继承权的争夺-也就无暇理会马尼拉的贸易。

清朝实施迁界令,此举对清朝本身也造成灾难性的结果。财政官员慕天颜抱怨说,停止白银贸易等于冻结了金钱供给。由于白银总会耗损、遗失与埋蔵,因此中国金钱的数量实际上不断在减少。慕天颜向皇帝进言:「银日用而日亏,别无补益之路。」当金钱供给减少,每单位的金钱价值变得更高;物价将以通货紧缩的螺旋逐步下跌。慕天颜表示,停止进口白银,「如是求财之裕,求用之舒,何异塞水之源而望其流之溢也?」清朝政府虽然不甘愿,但还是在一六八一年解除禁令。

不过,在此同时,沿海居民早已大量涌入福建、广东与浙江山区居住。不巧的是,这些地区早已有人定居。这里绝大多数居民属于一个不太一样的族群:客家人。客家人以他们的土楼闻名于世I土楼是一种类似堡蛔的建筑群,虽然不全是如此,但绝大多数是以圆形呈现,以土夯筑的外墙可以居住数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面向中间的庭院。(今日,这些令人吃惊的建筑物已成为观光景点。)早在迁界令颁布前数十年,福建学者谢肇湖已经发现,山区客家人聚居在每一块可用的土地上:

他们在邻近省分租用不适人居的高地,由于这里地形过于陡峭干燥,因此无法种植稻米。他们砍伐与焚烧树木,然后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现金作物,主要是蓼蓝。经过数年的刀耕火种之后,山区稀薄的土壊肥力就会耗尽,客家人就会继续迁移。(「食尽一山,则他徙,」地理学家顾炎武曾如此抱怨。)当沿海难民涌入山区,高地的迁徙频率也加快了。

没有土地而且贫穷,客家难民被嘲弄地称为棚民。严格来说,棚民不是流民;他们租用位于高地的土地,这些土地的所有人是居住在较肥沃的河谷地区的农民,他们因为不使用而出租这些土地。棚民没有长久的居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迁徙,从东南方的福建丘陵地带,到西北方黄河沿岸的黄土悬崖,延伸出一条长达一千五百英里以山区为主的弯曲地带。

转载请注明:库库道 » 不太一样的族群: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