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开花时,会绽放出五瓣花朵,宛如圆润的紫星,摇曳于田野上。据说玛丽・安东妮特非常喜欢马铃薯花,甚至用来装饰自己的头发。安东妮特的丈夫路易十六则是把花别在自己的钮孔里,这种举动掀起了 一阵短暂的潮流,法国贵族纷纷跑到马铃薯田里采摘花朵来装饰自己的衣裳。马铃薯是茄科植物,这表示它跟西红柿、茄子、烟草、甜椒与颠茄是远亲关系。块茎不是根,而是特化的地下茎,可以储存养分;块茎上的芽眼源自于长在茎上的叶子,它可以生出马铃薯的新芽。
马铃薯的果实看起来就像绿色的樱桃西红柿,但却富含茄碱,这种毒素是马铃薯的防卫机制之一,可以防止害虫食用种子。现代农夫通常不会使用马铃薯的种子,而是将块茎切成块种入土里。然而令人在语言名称上造成混淆的是,用来栽种的块茎,竟然是称为「种薯」。

今日,马铃薯已是世界第五大作物-收获量超过马铃薯的有甘蔗、小麦、玉米与稻米。马铃薯原产地是安地斯山脉——马铃薯不仅限于一般我们在超级市场看见的还有其他各种种,但有些品种只有厄瓜多、秘鲁与玻利维亚的居民才会食用。此外,从阿根廷到美国西南部这片广大区域还分布着数十种马铃薯。尽管名称与外表都很类似,但这些马铃薯品种没有任何一种与番薯有关系,因为马铃薯与番薯分属不同科的植物。这两种作物长久以来一直造成混淆;耳巨。这个字错误地源自于胃芭是塔伊诺人为番薯取的名这两种作物的混淆使早期的英格兰植物学家杰拉德疲于分辨,他在一五九七年埋怨说,「随便为这两种作物取名的人,要不是缺乏判断能力,就是缺乏知识。」杰拉德在他的「植物通史」中企图做出彻底的澄清,他用来指称一般的马铃薯,但其实马铃薯并非来自弗吉尼亚。而他又称番薯(普通薯)。
马铃薯约有四分之三是水分,四分之一是淀粉,当中富含维他命,若能大量摄取则能防止坏血病。
一九二五年,两名波兰研究人员连续一百六十七天几乎完全只摄取马铃薯(打碎的马铃薯泥加奶油、加盐蒸熟、切片淋上油做成色拉)。到最后,他们的报告指出,他们的体重没有增加,没有出现健康问题,而且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并未要求改变」菜单。从历史来看,这两位科学家的饮食并不极端;一八三九年,英国做的两项研究显示爱尔兰劳动者平均每人每日的马铃薯摄取量是十二点五磅。爱尔兰以马铃普为主食的特征日后导致了灾难,但马铃薯早已成为北欧国家的重要粮食,因此一七七八年杰拉徳的区分造成了第二次混治,除了他之外,还有第三次混淆:一般总是把番盘称为按,但应3”其实源自于亚洲与非洲,与番薯完全予同科,到一七七九年普鲁士与奥地利曾爆发一场「马铃薯戦争」,交战双方拚命的不是作战,而是挖走更多马铃箸不让对方取得。等到波希米亚地区的马铃署全被吃光,战争也跟着结束。
与谷物相比,马铃薯本身更具生产力。如果小麦或稻米的穂长得太大,作物会垂下来或甚至倒死亡。现代育种者培育出短而坚硬的茎,可以承受较重的穗实。然而即使如此,小麦或稻子也不可支撑像爱达荷马铃薯-样重的穂实。块茎在土里生长,不受植物其他部分的限制I不用担心植物倒下的问题。二00八年,黎巴嫩有一名农夫挖掘出一块重达二十五磅的马铃薯,照片中的男子拿着一块比他的头还大的马铃薯。
许多学者认为马铃恶引进欧洲是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这是因为马铃薯广泛成为主食刚好与北欧饥荒的结束发生在同一时期。(另一种美洲作物玉米,在南欧也扮演类似的角色,但影响力没有马铃薯这么大。)不只如此,著名的历史学家麦克尼,马铃薯造就了帝国:「马铃薯喂饱了急速成长的人口,使欧洲各国得以在一七五0年到一九五0年间支配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
饥荒的结束有助于创造政治的穏定,进而让欧洲各国有余裕使用美洲白银。马铃薯加速了西方的兴起。此外,长期来看重要的是,欧洲与北美种植马铃薯为现代农业树立了样板I有时又称为农工业联合体。农业学家讃扬牍工业联合体带来的大量收成-环境主义者则抨学它带来大量污染。农工业联合体有三大支柱:改良的农作物、高密度的肥料与工厂生产的杀虫剂。这三支柱不仅与哥伦布大交换紧密结合,也与马铃薯连系起来。
哥伦布大交换不仅将生产力特高的马铃薯带到欧洲与北美-连带也传入了生产力特高的安地斯马铃薯种植技术,包括世界最早的集约肥料:秘鲁的海岛粪。安地斯居民挖掘海岛在沿海岛屿留下的庞大粪便堆植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数以百计的肥料船满载海鸟粪横越大西洋回到欧洲-许多研究者相信,在这过程中也运回了类似真菌的有机体,日后导致了马铃薯的枯萎病,因而在爱尔兰造成史无前例的饥荒。
之后不久,马铃薯又遭受另一种进口物种的攻击,那就是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恐慌的农民转而求助于第一个非有机的杀虫剂:一种到处都买得到的碑,被拿来大量喷洒在农田上。为了生产出更有效的砰化合物,许多公司开始努力研发,因而造就了现代杀虫剂产业I构成现代农企业(招终)的第三项要素。等到一九五0年代与一九六0年代,改良作物、高密度肥料与人造杀虫剂有系统地结合起来之后,也造就出绿色革命。农业生产力的爆炸转变了从伊利诺伊州到印度尼西亚的农田,且引爆粮食供给的政治争论,而这场争论只是愈演愈烈。